打还是不打

2017 年 12 月《小儿科杂志》发表一个研究有关被体罚的儿童与他们成年期使用暴力的关系。这项研究评估了758名19岁至20岁的年轻人的行为。这些年轻人被问及他们在儿童时遭受打屁股、打巴掌或被物体殴打等体罚的频率。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精神病学教授,首席研 究员杰夫 • 坦普 (Jeff Temple)说,研究结果显示,经历体罚的成年人比较会有倾向于将这种暴力行为引入约会和人际关系中。不论参与者的种族背景、父母教育、 性别、年龄和排除童年时期受虐待等因素,研究结果也是相同的。(注 : 研究人员将儿童虐待定义为被皮带或板状物体打击,导致明显的瘀伤,或受伤到需要看医生或到医院就诊。)

路透社写健康专文的报导员丽莎・拉帕波特(Lisa Rapaport)在2019年一月底提到美国的一项研究调查了36,309名平均年龄47岁成人的数据。参与者被问及童年 的惩罚,如推撞、强抓、打耳光和殴打,以及其它虐待,如性暴力和情感或身体虐待或忽视。研究结果显示,打屁股、打耳光、推撞或其他身体受到惩罚的儿童,在成年时较容易发生反社会行为。(注 : 该研究的重点是广泛的反社会行为,包括违法、撒谎、冲动、侵略、鲁莽、无法长久持有工作或支付账单,以及对于虐待、伤害或盗取他人没有悔意。)

在现有已越来越多的文献中, 这两项研究又证明了体罚的不良后果。看来深信“不打不成器”这个说法的人要三思而后行。

2018年4月,我在网站看到一则新闻,提到一名女老师在去年的某堂课发生的事件;她在还未下课时就要离开, 一名男学生提出疑问后,就被甩了一记耳光,造成脸部红肿且脸上巴掌痕清晰可见。全班因此有20名学生每晚做恶梦,造成身心严重受创。我以前当学生时被处罚过,也见过同学受罚,同学被罚当着所有人面前爬操场 一圈、鼻孔被塞粉笔、被罚跪在国父遗像前或被骂脑袋像粪便一样。说实话,如果我可以有选择,我宁愿被打,而不愿受如此的羞辱。虽然事过境迁,但这些事件一直都在我的记忆里。为了了解情况是否已改善,我问了几位年轻家长他们自身以及他们小孩的经验。其中一位谈起他对体罚的经验与看法,我经过他的允许将他的意见 刊登如下:

( 熊学仁 ) 体罚这事似乎已是非常遥远的事了,或许自己也因为各种理由常常被体罚,倒觉得麻木无感而印象模糊了,也因为小时候家里也是个会以体罚来处理行为逾矩的环境,所以对体罚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基本上都会认为大人们是出意良善,是为了我们好,一直以来都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但长大多年以后,当同学重聚聊起当年的事,没想到有很多同学对当年体罚和老师强势的管理作风有着强烈深刻的感受,而且是对人格发展造成非常负面且重大的影响,经过了几十年都不能释怀,或许我太天真无感了!

仔细回想过去,的确有几个体罚场景是让我感到很震撼而印象深刻,直觉反应这体罚真的错了。我国小高年级的导师,他是个很容易暴怒失控而赏学生耳光的老师, 而班上有个比较笨拙反应不甚灵敏但还算乖的大个子同学,某次不记得为了何事大个子同学惹怒了老师,老师就抓着这个身材比他还高的同学,像是发疯似地连续赏他耳光,大个子同学被打得连续倒退,老师就从教室讲台这头一路打到教室后面公布栏那头,老师再抓着大个子同学拉到教室讲台这头重新再打一轮,然后再打一轮,大个子同学都被打到流鼻血了,真的都不敢看下去,心里想老师真得发疯了…

我自己也被这老师打过一次,因为在服务配发营养午餐时,某位同学餐盘拿得不稳,我一打菜下去,他的餐盘就翻了,饭菜就打翻在地上,这老师过来,二话不说抓着我就打起耳光,也修理了那位同学,打完了老师也没多说什么,等到当天稍晚老师把我找去,说他知道事情发生的过程了,要我不要把打耳光的事告诉父母,让我看到这老师鄙陋的一面。

经过了国小阶段这位恐怖的导师洗礼,到了国中即便遇 到作风强势管理严格的老师,感觉都算是温驯合理多了, 但是体罚的频率不减反增,因为我的学业功课还可以, 所以被体罚的原因多是操行上的,像是国三时周日早上 有加开的课业辅导,某次老师不知何故迟迟未到班,身为班长的我就带着同学去篮球场打球,在打球时终于看到迟来的老师,老师没多说些什么,就狠狠地修理我一 顿,其实我也理解,老师是希望我身为班长能在老师未到班前能管理好班上秩序与自习,而不是带头作乱!

然而有很多时候,我是在未告知未解释的状态下,被叫到老师跟前,就直接被赏一个耳光,也许是震憾教育吧! 它让你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还好那时我不知自尊心为何 物,要不然铁定也是备受打击而留下阴影。

最后一次见到体罚是在台北上高中时,在崇尚自由学风与自主管理的建国中学,很难想像会出现体罚,然而在高二时,一次国文书法课中,同学轻蔑的态度竟惹恼了国文老师,也是我们的导师,他是位 1949 年随国民政府迁台的外省老伯伯,老师一时激动就冲到同学面前,怒摔他耳光,并将书法习本甩在同学脸上,同学一时气不过差点想揍老师,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就我的经验来看,其实体罚只不过是在管理学生上有效威吓的快速工具,重点在立即收效,并不存在充分的言语沟通与理解,群体成绩提升和操行管束是操作体罚管理的目标,个别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人格自尊心的建立养成,乃至于学习领域的探索和创造力的启发,对在大班教学环境下的老师来说时间和资源上绝对不可行。

再者,老师虽是受过教育专业训练,但毕竟也是人,也是有情绪,当有体罚的工具在手,即便是有再正当的理由,难免会发生处置过当的情事,进而造成身心受创的憾事。

我是以比较包容的态度看待过往体罚教育的问题,第一 线的教师不过是家长殷切期盼藉由教育翻转下一代人生的执行者,而体罚是被家长授权使用的工具,就体罚教育来说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共犯结构,不该由老师扛 起所有的责任,应该是从过往的错误中学到教训, 改善教育方法与学习环境,亲师共同合作努力达成 才是。( 熊学仁 )

我的侄女已在国中任教多年。我也问了她的意见, 才发现台湾在2006年有禁止体罚的条款。她提到教育部对体罚是持“零容忍”的态度,连站立反省 ( 罚站 ) 都有限制的时间,她的一位同事就是因此被家长提告,说她罚站的时间超过规定,造成学生身心创伤。这样的零体罚以及相关规定 ( 口头训诫也要注意用词 ),对学生多一层保障,却也让老师的管教无所适从。

最近在网站看到一篇谭惋莹写的文章《家长不想管,老师不敢管?把孩子教好是谁的责任?亲师大战的结果输家都是孩子!》文中提到几个老师因为管学生而爆发冲突或受伤的例子。她说她举双手赞成零体罚,但零体罚不代表完全没有处罚,孩子犯错需要受到适当处罚,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犯错了并承担起自己的错误,否则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犯错而老师和父母拿他没办法,就会有恃无恐,等到长大成人铸下大错,受到法律制裁,就太迟了。

在美国,父母对孩子施加身体暴力惩罚是合法的。 从1986年开始,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校园内的国家舆论研究中心向美国居民询问他们是否「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或「强烈反对」有时需要打屁股来管教孩子。根据2016年的最新结果,73.6%的美国人「同意」或「非常同意」将体罚作为管教儿童的方法。

在德州,体罚是合法的,但若体罚导致人身伤害时, 就是虐待,就会面临第三级重罪的指控。人身伤害 是指「身体疼痛、疾病或任何身体状况受损」。选择使用体罚的父母要了解虽然你有权体罚孩子,但有一定的限制。德州总检察长在其网站列出了一些“管教”可能被视为“虐待”的情况: ( 总检察长声称只用手掌打屁股最不可能造成虐待。)

• 打孩子的腰部以上

• 体罚时使用绳索、电线、鞋子、棍棒、标尺、电 话线或木板

• 体罚导致瘀伤、击伤、肿胀或需要药物治疗

网站有许多建议不用体罚来管教小孩的方式,以下摘要是根据 2108 年 11 月在亲职教育部落格 (Aha ! Parenting Blog) 所作的 10 条建议,所列的原则或许不是每项都适合我们的民情,但可作为参考:

(1)生气时,深呼吸,等到平静时,再采取行动。

(2)要有同理心 花时间和孩子相处并认同他的感受,这是重新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机会, 让他的情绪获得舒缓调节, 你的同理心可让他觉得安全,这样孩子就可以表达导致他不良行为的情绪,也就较会接受你的指导。

(3)支持孩子的学习 支持孩子学习基本的举止或技能,就像建筑物的支架为建筑物的形成提供了结构一样。基本原则是一开始要积极参与,然后逐渐地让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最终达到了孩子所要学习的举止或技能。

(4)在纠正孩子前先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纠正孩子前先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唤起孩子要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愿望。例如可以试着在对孩子说话时, • 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你看起来好像很害怕,告诉我饼干的事。” • 蹲下来,与孩子眼神接触:”看起来你真的很生气 ...... 我在听,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5)订下规定并顾及同理心家长坚持一些规定是必要的,但你可以认同孩子的观点或感受。当孩子觉得被理解时,他们较能接受这些规定。下面是两个例子: • 看起来你想要你的妹妹走开,所以你推她。推人会痛,不要用推的 ; 告诉她”请走开!” • 我知道你希望能玩更久的时间,要停止玩去睡觉是很难的。我们去睡觉吧。

(6)教孩子处理善后从小开始,就要教孩子收拾自己弄乱的东西,例如拿纸巾帮助孩子清理溢出的牛奶,不要责备羞辱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建议孩子要如何处理事情,当孩子觉得被理解时,他们较能接受这些规定, 并且要以身作则,不责备羞辱人、要清理杂乱和知错道歉。

(7)认知到无论多糟的”不当行为”,都是一种需求的表达 孩子行为不当有他们的理由,即使你不认为那是个好理由。孩子的行为很糟糕,但其内心其实可能很害怕。或许他需要更多的睡眠,或想与你有较多的相处时间,或想要活动时间少一点,或许感觉不安而哭。解决孩子真正的潜在需求,才能消除不良行为。

(8)用正面的陈述或说法如果家长以爱心提出要求,孩子们几乎会做任何家长要求的事情。设法找到一种方法, 在规定的范围下,说”可以”或”好” 而不是”不可以”或”不好”。例如”是清理的时间了,我可以帮你, 我们可以留下你的塔楼,你可以吼叫。如果我们快点打扫完,我们可以多读一个故事。我们可以使 这个打扫有趣!” 如此你的孩子因你正面的”可以”说法而较可能以”可以”或”好”回应你的要求。

(9) 每天重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每一次的亲子互动都是加强或断绝良好亲子关係的机会。最好每天一次,关掉手机与电脑,然后告诉孩子”接下来的 20 分钟我都是你的,我们要做什么?”活动由孩子引导,让孩子在嘻嘻哈哈中抒发出被压抑的恐惧和焦虑;所以在 20 分钟内一定要玩。傻笑、做傻事、打枕头战、摔角、撒娇、 依偎等都是可行的例子。让孩子告诉你她的想法,让她吼叫或哭泣,接受孩子所有的这些感受。这段时间全心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愉快感觉可能是她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因而增多和你合作的机会。

(10)良好亲子关係和同理心是帮助孩子听你教导的秘方 只有孩子感觉与父母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时,你才能影响孩子。当家长以同理心和接受而不是以判断来对孩子时,他才会感到有亲子关系而觉得父母了解他。同理心不仅仅是为了你的孩子。从你自己开始,如果你感觉自己不好,你就不能成为慈爱的父母;你的孩子若感觉自己不好,要想做”对”的事也就相对地难了。

要不要体罚见仁见智,但有错处罚是必要的。孩子还很小时,讲道理不见得有效,但等到他们能听 懂大人的话,在处罚时认同孩子的感受并说明为什麽处罚他们的原因;避免在气头上进行处罚,小 孩不是出气筒,言教不如身教,树立行为好榜样,这样才较能达到管教的效果。

衣食足而知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