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用照片记录情绪和生活,在人像摄影中发现真实的美——奥斯汀摄影师Ming
文/ Daodao, Qin Gu
前言:
来自世界各地的,生活在奥斯汀的摄影师很多,但会说中文的摄影师屈指可数。这次专访的主角,是奥斯汀华人圈里最有名的摄影师之一:Ming。
去年十月份,我拿到结婚申请之后,根据德州的法律需要办一个宣誓仪式来完成领证流程。一开始我并没有考虑到要找一个专业摄影师。可能是对婚纱照的形式主义有点偏见,再加上领教过“影楼风”完全不成正比的质量和价格,和听闻过亲戚朋友的惨痛经历,一提起婚礼摄影,我兴趣就减了一半。
但因为客人越请越多,我们的“配套设施”也就不得不卷了起来,找个专业的摄影师到底还是成为了刚需。但一时半会儿也不知上哪儿找,只能在网红聚集地Instagram里乱窜,邮件发了一封又一封,要么没人回复,要么没档期,要么要价实在是太高!(原来任何商品只要在前面加上“婚礼”二字价格都可以翻倍)好在朋友们神通广大,给我推荐了Ming的微信。
Ming的朋友圈很有意思,每次分享照片时她都会附上一篇拍摄日志简单地描写了被拍摄对象的人物背景和她的心得体会。一篇篇看下来,发现她不仅照片拍得好,客户多元化,价格也十分合理。我随即火速预约了她的档期。她本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准时,这给我们的合作过程开了个好头。热爱攀岩的Ming体力非常好,两小时下来,我已经累瘫了,假笑到嘴角抽经,她还在鼓励我们:“走我们去草坪上再拍几张!时间还没到!”
Ming很擅长捕捉普通人情感连接的瞬间。她镜头下的人像也不是严丝合缝地完美,大多笑得灿烂真实,所以照片最后非常讨喜。作为刚到奥斯汀不久的自由职业者,Ming凭着过硬的技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几乎成为了我朋友圈里的御用摄影师。
所以在选择这期人物专访主角的时候,编辑部都一致想到了她。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位咱们奥村不可多得的华人摄影师,Ming。
正文:
因疫情的原因,德州首府新闻最近的人物专访都是以视频的方式进行的。Ming在安家后,在新家里远程和我们进行了一次愉快的访谈。看着她身后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她笑称搬家最麻烦的就是搬运这些植物。谈到日常兴趣爱好,她说平时除了拍照还喜欢攀岩、健身、练习大提琴,但她最爱养植物,家里有一百多种植物。后来我们聊起孩子的问题,Ming说他们夫妻都不想要小孩,“长大了发现自己有对他人负责就可能会失去自我价值跟自由的恐惧,所以现在养了那么多植物。” 她推荐像我这样的植物连环杀手们室内养龟背植物、虎皮兰和绿萝等,因为好养活,不会养的Youtube上都有解决方法。
聊完近况,我们对Ming的摄影之路进行了各种探讨,第一个话题就是:作为摄影师,你为什么在这里?
Ming的摄影“三迁”
Ming告诉我们,那是08年,她到杭州灵隐寺附近实习,认识了一对美国兄弟,他们的爸爸来中国看他们,从那之后大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她申请了一个文化交流项目,他帮她支付了费用,来美国后他也是Ming的寄宿家庭,就这样,Ming当时持着J1签证,踏上了美洲大陆,第一站就是奥斯汀南部的小城Dripping Springs。
到了美国后没多久,独立又漂亮的Ming没有在太多追求者里兜兜转转,很快就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当然他们并没有在奥斯汀结婚。Ming透露像很多跨国恋人一样,他们也经历了分分合合和异国恋的考验。
Ming离开美国后,去了被称为“魔都”的上海打拼。上海是Ming摄影路上的第一站。据说当时在上海兴起一种类似“明星写真”的高级摄影服务——客人从头到脚都能享受到明星级别的妆发,明星级别的后期,当然,还有明星级别的价格。按当时的物价,这样的一张明星写真照片能卖到一千块人民币之高。Ming说自己当时的审美也和明星写真追求的一样:完美的灯光、完美的造型、完美的表情,最后还要用完美的后期加持。这样的业务在当时的上海属于“蓝海”,这种追求极致完美的人像摄影在市场上受到了客户的追捧,Ming的工作就是思考如何从动作及妆发上把一个人的“美”展现到极致。
这样周而复始的“造星”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Ming重新思考了未来,她和当时的男朋友商量后,一致认为结婚的话想要选一个更适合居住的城市。于是她决定再次出国。她说:“在美国,明星写真工作室这个生意肯定走不通。千篇一律的造型妆发,所有人都被安排地明明白白,完全掩盖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所以想要在美国成功,她还得另辟蹊径。
这次,她离开上海去了纽约,这是她摄影路上的“第二迁”。和国内不同,纽约的多元化带给她的是更灵活,更开阔的拍摄空间,更多的外景和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告别了摄影棚,Ming正式走向自由职业摄影师的道路。
当时互联网上有两个很火的名词:“街拍”和“微博”。利用微博渠道,Ming首先获得了大量访问纽约的游客的关注,拍了很多游客照。渐渐的,有当地留学生开始找她,然后是网红博主们。在纽约,Ming慢慢摸索出了最令她自己舒适和令客户满意的风格。之后Ming的口碑也出现了“人传人”现象;朋友的朋友、微信、小红书、Instagram都是她的客源渠道。她的客户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不仅华人,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亚洲人、白人、黑人、拉丁裔和印度裔等。她同时也说,在纽约拍摄的日常和现在在奥斯汀完全不一样,在纽约有很多美女留学生找她拍下完美的写真。同时在纽约,人的阶层跨度很大,摄影师很容易接触到不一样的人。
我们问Ming:“为什么后来选择奥斯汀?”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被问了不下三十次。在奥斯汀,大部分人都是外来人士,每每见到一个新亚洲面孔,人们都情不自禁抛出这个问题。
其实Ming搬来奥斯汀的理由很简单,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纽约封城,她和她先生在暗无天日的公寓里被关了8个月。最后实在受不了了这种“吸血鬼”一样的生活,于是他们一起搬到了奥斯汀。
从纽约到奥斯汀,是Ming的摄影“第三迁”。
问她对奥斯汀有什么想要吐槽的地方,Ming直言不讳:“白人太多了。” 她自述不喜欢白人文化,白人太多,作为少数族裔就要遵从他们的规则。她解释或许是因为她的host family跟朋友
都太白了,更容易让她有吐槽的冲动。其实不仅是白人,只要是主流文化压制了多元化,人群里就会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偏见。她举例说比如在小红书上,每当她发布一些黑人模特的照片并赞美她们漂亮时,下面总有一些“懂王”出来评论说这些模特不是“真的黑人”,甚至有说她们更好看是因为“不够黑”。
其次,她说奥斯汀设计得很“大”,人们仿佛是住在车子里和房子里,阶级和阶级之间很难交叉融合,地域也完全被钱划分开来。尤其买房后,她更深刻地意识到:“两个人住真的不需要那么大的空间,也没有必要拥有那么多东西,可能以后还是会搬到不同的国家住几年,任何一个环境住久了都不健康,我觉得最好的是到处体验不同的文化,这样会容易让你反思自己的惯性思维。”
Ming去过很多城市,常住过的城市有纽约、奥斯汀、杭州、上海,而她下一个想长居的城市是新加坡,理由是在新加坡,社会对每个人种“端水”都端得很平,没有那么多肤色之间的隔阂,也就没有所谓的假装的政治正确,有实现真正的民族大融合的意思。
摄影人像背后的“人”
Ming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性格,她说:Hardworking勤奋工作、Easygoing易于相处、 Criticize批判性。她还说自己有时候也很Judgemental,judge起来连自己都judge。其实这倒也没什么不好,无论是Judgemental还是Criticize都能够佐证她是一个能独立思考并且很真实的女人。作为摄影师,她常常要接触不一样的家庭和人,从他们的关系里品出一些滋味,转化成自己的思考。我们经常能在她的社交媒体中看见她对阶层、种族、家庭关系甚至个人安身立命的一些感悟。
我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Ming也是一个善良的人。问起她在奥斯汀这么多客户里有没有哪一个令她印象深刻,她说之前有想要去考心理咨询师,要求去做义工,她的服务对象是一位来自巴布新几内亚的单亲妈妈,带着一个9岁的小女孩,家里非常困难,居住环境也很糟糕。但是小女孩从小就有一个想要当模特的梦想,于是她的妈妈就全力支持她,即使在揭不开锅的情况下还要花钱请Ming给她女儿拍照,甚至想要为她报名高价儿童模特训练班。Ming说这位妈妈总是犯“穷人都会犯的错误”,比如吃饭都成困难了,还花钱买瓶装矿泉水,生存都成问题了,还把钱投资在女儿不切实际的模特梦上。“不过每次去看她,她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好。可能在美国,她虽然过得很穷,也比回去她的国家要好太多了。她这么困难,每个月还能寄一点点钱给家里的父母亲戚。如果她继续留在家里,要一直照顾整个家族的人,而且那个文化对女性不友好,女性地位很低。”完整分析过这个家庭的处境后,Ming选择继续在这个家里当义工,与不同人的接触让她有了一颗开放的心,她更能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别人行动背后的原因。
Ming从事摄影十多年来,也拍过风景和静物,但她最喜欢的还是拍人像。她说她自己喜欢人,喜欢和人交往,摄影对她来说不只是一份工作,在摄影的同时和人接触聊天了解别人的生活,也是她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她说自己虽然喜欢与人沟通,但是不喜欢太深入,因为她认为一旦深入了解每个人的话,都不会如初见时那么美好。
在Ming的人像作品里能看出她很擅长拍摄情侣。她直言:“大部分人是不喜欢在别人的镜头下暴露自己的,尤其是男性,所以拍摄时有的情侣会闹脾气,会吵架。“这时候Ming就需要用上自己的心理专业储备知识去进行调解。“还挺有用的,有助于我观察客户的性格和喜好。”
Ming告诉我们她观察到家长对小孩的态度,文化背景不一样方式也会不一样。白人家庭对小孩缺乏控制力,小孩一哭闹,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去哄。印度家庭和中国家庭很像,更容易管好小孩情绪,而且印度家庭很喜欢找她拍照,可能是亚洲人的审美都比较接近。越南人最好客,去家里拍照会请她吃饭,临走前还会给她很多食物打包带走。但她自己最喜欢给华人拍照:“华人交流起来最方便。只是中国客户也有一点不好,在一个严苛的文化环境下长大,总想着自己在镜头前好不好看,够不够完美,很难展现出自然的一面。”比如她说前段时间有个客户,挺好看的,但是扭扭捏捏的,拍出来效果就不太好。
摄影中的“美”
谈到摄影师Ming对“美”的一个认知,我也很好奇摄影师如何去评价美和丑。在Ming职业生涯最早期,她也曾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美”,基本上怎么美怎么来。而且对于“明星写真”这一行来说,需要动用所有的资源和知识把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后来在纽约拍美女留学生,大家也是追求的刻意的“美”。她说在小红书上就比较难看到瑕疵,大家都千篇一律地在埋没个人的特质。综艺也必须给明星磨皮,照片必定要摆拍要端着,少做夸张的表情。来到奥斯汀以后,Ming开始彻底追求照片中的“真实”,一张照片中是否能体现被拍者的情绪,和能否体现当下的人物关系都是她在意的点。她说自己和客户选照片看的点挺不一样的,自己觉得好看的照片一般客户并不喜欢,但特别是美国人都喜欢照片中的”真实“,不太追求没有瑕疵的“美”。
这话也让我不禁思考,在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下或许很多女性和男性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同化,他们甚至会站在“他人”的一方以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比如几个月前当我把Ming拍的照片激动转发到国内闺蜜群里时,一朋友评论:“我不喜欢”。我问她为什么不喜欢,她说:“太原生态了”。可能在某些地方,美的东西一定是要经过精心雕琢的,如果不够完美,就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砸来,一句“我不喜欢”还是最温柔的了。
Ming前后加起来有十年摄影经验,可以算得上是个老手了。当问起有没有想过开工作室时,她的态度是完全拒绝的:“工作室处理人际关系很累,我之前一直在工作室,看得太多了,各种纠纷。有这个精力我更想花在研究技术上。”
她还表示,希望以后能拍一些不收费的项目,记录一些真实小人物的生活,可能要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我说这可是从商业艺术到纯艺术的转变了,好多人都是相反的,从纯艺术转到商业艺术来的,因为发现纯艺术真的很难赚到钱。她也承认自己可能还不太适合做纯艺术,毕竟收钱和不收钱,本质上还是不一样的。不收费的话她可以有更多的拍摄空间,表达更多自己的想法。
不过,作为Ming的摄影忠实粉丝和客户,我们编辑部成员都很喜欢这样的真实。希望Ming可以尽早实现自己的纪实摄影梦,用镜头记录下无数个值得品味的瞬间和生活。
采访的最后,我们让Ming给想要把摄影师当做自由职业来做的年轻人一些建议,她说,如果不是认定激情所在,热爱所在就不要去做,毕竟摄影这一行并不是很赚钱,弯路很多,也很难维持客户,要找到自己的定位,真的喜欢,才能坚持下去。
在这里感谢Ming的真诚。在这里附上她的微信联系方式,有读者朋友们想记录人生中重要时刻的话,可以联系她:mingchen-nyc。
最后的最后,Ming也大方地给分享了一些她给亚洲客户们拍照的小Tips:
光很重要。
不要用大测光,因为亚洲人面部骨骼比较柔和,测光太多会显得过平。
尽量用柔光加正面光,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柔光,就看影子,影子边缘很硬就不适合拍照。
夕阳前两小时的柔光最适合拍照。